培訓會現場
4月19-20日,由中國涂料工業協會、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中國日用化工協會油墨分會主辦的“2018環境保護稅培訓班”在京召開。中國涂料工業協會秘書長閻永江、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曾亞嬪、中國日用化工協會油墨分會秘書長尚玉梅及來自行業內的企業代表約200人參加了本次培訓班。
環境保護稅,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最先提出,其觀點已為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接受。歐美各國的環保政策逐漸減少直接干預手段的運用,越來越多地采用生態稅、綠色環保稅等多種特指稅種來維護生態環境,針對污水、廢氣、噪音和廢棄物等突出的“顯性污染”進行強制征稅。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雖然也采取了一些稅收措施,但比較零散且在整個稅收體系中所占比重較小,無法充分起到調節作用,也無法滿足環境保護所需資金。加之霧霾治理緊迫,水、土污染防治的難題……種種環境保護問題加劇,倒逼環境保護稅改革步伐加快。作為一種懲罰性質的稅種,環境保護稅的征收目的是讓污染者付出更多代價,而改革選擇的路徑也逐漸走向立法先行。鑒于此,201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以下簡稱“環保稅”)正式施行。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三個月的適應期已經結束,環保稅進入實質性征收階段,那么企業對環保稅的征繳有哪些困惑?涉污企業在接下來的一個征繳周期內應注意哪些問題?為解答眾多企業的疑惑,該培訓班特邀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主任、研究員葛察忠,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排污許可技術部高級工程師吳鐵,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副研究員李曉亮依次就“環境保護稅法解讀”“排污許可證相關內容介紹”“環境督促相關內容介紹”三項議題向參會人員進行了詳細介紹。
中國涂料工業協會秘書長閻永江
閻永江代表主辦方在致辭時首先表示,“十九大”以后,中國施行綠色發展的決心愈發凸顯,這意味著,綠色發展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都將是主旋律。從實踐看,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諸多環保政策,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環保稅就是其中之一,而此次培訓班邀請到的嘉賓均來自于相關領域的專家,有些甚至是環保稅政策直接制定者,有他們為企業界進行疑難解惑無疑最為有效。同時,閻永江代表中國涂料工業協會對本次培訓班的順利舉辦表示祝賀。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主任、研究員葛察忠
葛察忠在演講中就環境保護稅法的一般解讀、征稅對企業的影響和創新,一般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涂料無機鹽行業環境特點和環境稅征收一些考慮進行了介紹。
他首先介紹了環保稅所管理的重點領域、出臺歷程以及不同層級出臺的相關政策法規。同時,他開宗明義地指出,環保稅不同于其他稅種,它并不是以籌集財政資金為主要目的,而是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而設立。今年1月1日施行的環保稅是環境保護利用市場機制的最新成果,也是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和公眾對環境質量的更高要求促進了最嚴格的環境管理制度。葛察忠認為,我國環境管理的重點是對工業環境的管理,其強調的是達標排放,從源頭控制、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綠色標簽、綠色發展等的全過程進行控制,“更加嚴格的環境管理是大勢所趨”葛察忠說。
在談及與涂料行業相關的污染問題時,葛察忠表示,涂料行業的環境特點從污染因子看,存在水污染物、大氣污染物排放,也存在一些固體廢物問題。其中,涂料涂裝行業危廢問題包括:一是水性涂料產生的廢物仍然需要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是否屬于危險廢物;二是溶劑型涂料生產與使用過程產生的漆泥確定屬于危險廢物,大量地區處理量接近飽和,迫切需要建立在專業分類處置基礎上的處理力量介入;三是溶劑型涂料包裝物沒有法規依據。造成大量包裝物的回收或處置監管難度較大。
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排污許可技術部高級工程師吳鐵
吳鐵就我國排污許可證制度的頂層設計及其發展原則進行了介紹。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各地積極探索排污許可制度,取得初步成效。但總體看,排污許可制定位不明確,企事業單位治污責任不落實,環境保護部門依證監管不到位,使得管理制度效能難以充分發揮。為進一步推動環境治理基礎制度改革,改善環境質量,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要求,一是銜接整合相關環境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健全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有機銜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二是規范有序發放排污許可證,包括制定排污許可管理名錄、規范排污許可證核發、合理確定許可內容、分步實現排污許可全覆蓋;三是嚴格落實企事業單位環境保護責任,包括落實按證排污責任、實行自行監測和定期報告;四是加強監督管理,包括依證嚴格開展監管執法、嚴厲查處違法排污行為、綜合運用市場機制政策;五是強化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包括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大信息公開力度。
在排污許可技術體系方面,其組成包括行業排污許可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行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行業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行業排污許可證執法手冊、排污單位環境管理臺賬與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技術規范、排污單位編碼規則等,不但全面支撐排污許可制度改革工作,同時也為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稅、環境統計等制度提供重要的數據和技術支撐。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副研究員李曉亮
李曉亮的演講主題為“我國工業固定源環保管理政策最新動向及其影響”。他主要介紹了環保部在過去兩年中針對工業固定源的重點工作及2018年環保部的重點工作安排。
李曉亮首先點明了工業固定源的定義,它是指在78個行業4個通用工段內且已經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企業可以被稱為工業固定源。
李曉亮表示,過去幾年,決策層對于環保問題的管理思路發生了變化,簡單可歸納為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劃清底線令行禁止、特殊時期使用重典、長短結合機制建設。對于工業固定源環保制度改革思路,目前已由督查推動落實以明確各方責任,在此機制的引導下,使企業嚴查守法底線,區分守法績效、鼓勵競爭上線、信息公開保障。
在落實地方政府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方面,要落實地方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環保責任,上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建立環境監察專員制度,開展環保督查巡查,加強對環保履職情況的監督檢查,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依法追責、終身追責。
關于環保督查,李曉亮表示,環保督查是一項規范化、常態化的環境管理制度,也是黨政同責的核心制度安排。“中央環保督察具有最高權威性,層級高、影響大,部長層面的專項性督查主要針對地方存在的突出環保問題,環監局、督查中心的例行性督查作為常態化和規范化的督查工作。”李曉亮說:“環保部從全國抽調5600名環境執法人員對京津冀及周邊傳輸通道‘2+26’城市開展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此外,對重要問題,由環保部給當地政府發文件正式交辦,即掛牌督辦,再由環保部各司局派人巡查各地政府‘掛的單’是否完成,若巡查中發現治理緩慢、整改不力,環保部將約談地方政府有關領導,對于仍無動于衷的,還將啟動‘點穴式’中央專項督查,追責到人,以保證問題得到解決。”
除督查以外,國家還利用法律、行政、經濟、宣傳手段確保各工業污染源環保達標。據李曉亮介紹,以經濟手段為例,當前,我國對環境損害行為的處理主要依賴行政處罰,但這種處罰的數額往往與造成的實際環境損害經濟數額相差甚遠。如果懲罰性賠償的原則得以確立,賠償的數額甚至將可能超過污染者造成的實際環境損害經濟責任,這樣就逼迫那些實際污染損害高于其創造的經濟效益的企業退出市場。同時,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有助于建立企業保護環境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減輕環境保護工作對行政手段的過度依賴,進而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綠色信貸等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創新。
對于今年的重點工作,環保部的總體考量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污染防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只能打好,沒有退路,必須背水一戰。
具體來看,一是全面啟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二是加快水污染防治,三是全面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四是強化環境執法督察,五是深化環保領域改革,六是加快推進綠色發展,七是切實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
李曉亮告訴記者,未來三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標志是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高。重中之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同時,也要在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等方面,打幾場扎扎實實富有成效的殲滅戰。具體而言,要努力實現三大目標、突出三大領域、強化三大基礎。
“環保,已經是政府、公眾、下游廠商、市場機構判斷企業健康狀況和潛力風險的主要因素之一,基本與質量、利潤、規模、技術先進性等因素齊平,成為了一種標尺。”李曉亮說。
經過兩天的培訓,來自化工行業的企業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已意識到國家對環保的重視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這從逐漸完善的環保政策法規上便可見一斑,企業在深感壓力的同時也將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守住自己的底線,不讓一滴污水、一縷廢氣排放到自然環境中,本次培訓班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