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標準化工作欲與國際接軌
國家標準委主任劉平均日前提出標準化自主創新舉措,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跨越我國與發達國家標準化工作約30年的差距。我國“十一五”末將實現國家標準的標齡控制在5年以內,總體水平提升到中等發達國家標準水平。
據悉,在今年下達12000項國家標準計劃的基礎上,國家將按照“十一五”前3年每年新下達8000項的幅度,爭取用3年時間解決我國標準老化問題。鼓勵企業、行業、科研院所提出具有自主創新科研含量的標準項目;解決我國在標準的前瞻性以及國際標準的跟蹤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科研帶動標準化工作的跨越式發展。
為此,我國除了將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參與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制修訂的新機制,以龍頭企業專家為主體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和工作組的新機制外,將成立由11位院士及相關專家組成的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提高我國標準化工作決策水平,并將設立標準化創新貢獻獎。
此外,國家將改變現行企業標準備案制度,重點對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企業標準實行責任制審查備案制度,確立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鼓勵和支持企業將自主創新的技術融入行業標準、協會標準或企業聯盟標準中,確保標準與知識產權的有機結合。
今后我國將積極推進以國家標準、企業標準為主體,以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地方標準為補充,重點突出、結構合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國家標準體系的建設;參照國際標準化組織及發達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專業設置,與國際對接,形成2600個全國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據悉,在今年下達12000項國家標準計劃的基礎上,國家將按照“十一五”前3年每年新下達8000項的幅度,爭取用3年時間解決我國標準老化問題。鼓勵企業、行業、科研院所提出具有自主創新科研含量的標準項目;解決我國在標準的前瞻性以及國際標準的跟蹤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科研帶動標準化工作的跨越式發展。
為此,我國除了將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參與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制修訂的新機制,以龍頭企業專家為主體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和工作組的新機制外,將成立由11位院士及相關專家組成的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提高我國標準化工作決策水平,并將設立標準化創新貢獻獎。
此外,國家將改變現行企業標準備案制度,重點對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企業標準實行責任制審查備案制度,確立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鼓勵和支持企業將自主創新的技術融入行業標準、協會標準或企業聯盟標準中,確保標準與知識產權的有機結合。
今后我國將積極推進以國家標準、企業標準為主體,以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地方標準為補充,重點突出、結構合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國家標準體系的建設;參照國際標準化組織及發達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專業設置,與國際對接,形成2600個全國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